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上海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把东海学院办成一所国内知名、在同类院校中发挥引领和标杆作用的示范性民办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工作和努力拼搏,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主要项目任务已经圆满完成,达到和实现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预期目标,学校的固定资产总值已达40,290万元,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十二五”期间,学校创建民办示范校和市级特色校,为学校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目前,我校的办学质量已进入本市同类型院校的前列,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逐步提高。学校建立了以经管类专业为主体、以机电类和艺术类专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格局。报关与国际货运、会计、国际金融、机电一体化技术、影视动画等5个专业成为市级特色专业;会计专业被批准为上海市一流专业进行建设;影视动画专业被批准为上海市产教研协同基地。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招生和就业呈现“进出口”两旺的良好态势。“十二五”末,学校在校生规模已达6158人,其中全日制学生5524人,夜大学学生634人。
学校以“强师工程”为抓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专任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比例由原先的44.44%上升至70%左右;“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由17%提高至30%。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的比例由36.51%提高至56%。目前学校拥有市级教学成果奖6项;市级精品课程7门;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四支;市级教学名师一名。2014年上海市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设计比武大赛,我校会计专业荣获二等奖。
学校坚持“品质+能力”的育人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依托校企合作机制,按照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有序推行“联合培养”和“联合定单式”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态势。“品质+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为东海全体师生所接受。报关、影视动画、服装三个专业,分别与上海商业会计学校等中专职校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学生在全国和省市级各层面的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中成绩突出,其中报关、会计、市场营销分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一等奖和三等奖,为上海市争了光,为东海赢得了荣誉。
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变革还体现在三个“一”字之改:一是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着眼点由“专业”改为“职业”,一字之改,使实训、实践课教学时数从20%增加到60%;二是改“实验”为“实训”,一字之改,使实训室的建设方向改为仿真,模拟真实生产环境;三是把“考试”改为“考核”,一字之改,使考试形式由单一的期终的一次性笔试改为由平时作业、技能操作考试和笔试三部分组成的考核,突出了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十二五”规划期间,学校以创建上海市民办示范院校和上海市特色高职院校为契机,实施“双百工程”,推进课程建设。目前已完成前二期建设项目,并正在实施第三期项目建设。有65门课程评为校内优质课程,其中25门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有7门课程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有30余种教材正式出版。“双百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和优化了课程品质。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在课程建设上所取得的成绩,超过了“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
学校加大投入,建成一批高仿真实训室,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东海系列实训中心。目前已建立14个校内实训中心,实现了每个专业都有实习实训专用教室的目标。“东竞财务咨询有限公司”、“东海创意园”等一批“校中厂”的建立,为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奠定了基础。学校积极挖潜,改造了老食堂和2号教学楼,挖潜后新增实训室面积1万平方米左右。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原来的1863.5万元提高至6722.13万元,增幅为2.61倍。十二五期间,学校通过申报专项建设的方式,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实训条件改善、校园基础设施修缮等方面得到教委财政财政拨款共计14,216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发展.
为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我们将科研纳入教师的评聘条例,鼓励教师参加课题项目研究。此项工作在人事处的策划下,组织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市教委“晨光计划”等科研项目。5年内我校获得各种类型的科研课题近一百多项,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达350多万元。
学校全面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开展以整治课堂秩序为重点的学风建设,学风和校风明显好转。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把“爱”作为育人之根本,积极开展送温暖系列活动。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培育,积极营造高雅、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打造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推进校园文化“一院一系一品牌”活动,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东海的人文环境特别是和谐的人际氛围,为兄弟院校所称道。学校已连续三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学校有计划地探索和推进对外合作交流办学,目前已与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的8所院校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各项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进展顺利。
总体来说,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绝大部分已完成和实现。有三项任务没有如期完成:一是校内实训综合大楼和学生公寓楼的建设目标没有实现;二是办学规模,距离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是没有实现学校专升本的目标。
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及高职教育发展形势分析不够,对兄弟院校的整体情况了解不够;二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目标偏低;三是战略思考不够大不够远,对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校际合作的战略思考体现不够;四是吸取优秀案例和借鉴标杆学校发展做得不够。
第二部分 “十三五”规划基本内容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上海市政府出台相关措施,扶持和加强对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校的建设,高职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上海推动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设“四个中心”和自贸试验区,为学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职教为灵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非营利性办学方向和学校教育的公益性目标。紧紧围绕和依托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方略
1.依托上海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优化“一体两翼”专业格局,以专业建设引领学校全方位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发展能力。
2.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拓展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途径,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力量参与办学,实现学校办学资金筹措渠道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3.进一步巩固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产教深度融合”,有序推行“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新型培养模式;扩大“中高职贯通”规模,推进上海市一流专业建设,通过实施和扩大“专本贯通”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的规模和途径。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和打造具有东海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发展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一)整体目标
1.探索和践行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强化校企合作的纽带,引领上海高职教育的潮流。以上海市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契机,到“十三五”规划期末,学校建设成为上海市“融职业教育和高层次职业培训于一体、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职业教育品牌院校,成为上海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上海高职教育的一个样板。
2.探索和践行现代大学制度,加强上海市示范性民办高校的体制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巩固董事会决策职能、校长管理职能、党委监督职能——“三能合一”的领导体制。调整学校董事会构成,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制定和实施《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建立起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形成保障非营利办学方向和学校教育公益性目标的长效机制。力求成为现代民办高职院校的典范。
(二)学校规模
3.每年计划招收全日制学生2,000名,到“十三五”规划期末,在校生规模达到6,000名;非全日制学生1000名(含培训);专职教师队伍规模达到200名,兼职教师队伍规模达到200名,生师比≤18:1。
4.完成一幢4万平方米的实训综合大楼(其中含图书馆1万平方米)建设任务;完成学生宿舍二期(1.5万平方米)及相应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任务,总投入资金2亿元,一步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和学生住宿条件。使全校建筑面积从现有9万多平方米增加到14万平方米。
5.采取自主投入和政府专项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固定资产(设备)值达1亿元。到“十三五”规划期末,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个亿,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上一个新台阶。
四、主要任务
(一)教学建设
专业建设:
6.根据上海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校的院系设置和“一体两翼”的专业结构,学校专业总数保持在20个左右。加大对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具有发展前景和符合民生需求专业(例如电子商务、老年护理等)的建设力度;以特色专业为主体,选择3—5个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建成上海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乃至一流专业。实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推动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规范语言文字工作。
7.完成第三期优质课程建设任务,巩固“双百工程”课程建设成果,实现预期建设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建设13—15门校级精品课程,使校级精品课程数量增加至60门左右;培育和建设8—10门市级精品课程,使学校市级精品课程数量达到15—17门。同时,力争实现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8.在现有基础上,培育和打造4—5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和2—3位市级教学名师;争取获得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2项。力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零的突破。
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9.依托上海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根据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校的院、系布局,通过整合,使二级学院规模保持在5—6个,提高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使用的有效性。
10.按照上海市教委“中职-专科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人才贯通培养的总体思路,与10所中职校、5所本科院校合作,实现中高本全面立交贯通,进入市教委开展应用型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试点的行列。有序推行“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对接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构建具有特色的、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为主导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使技能教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2.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获证率,全校的中高级技能证书获证率达到80%以上。有条件的专业组织学生报考符合国际标准的技能证书。扩大“双证融通”专业数量,增加2—3个高职“双证融通”专业建设试点。
13.完成会计专业“市级一流专业”和影视动画专业“基于移动终端的影视创作产教研协同基地”项目建设任务,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创新学校产教研一体化的教学格局。
14.校企深度合作,遴选6—10个高层次(集团)企业成为合作伙伴。学校层面建立“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15.加强与市人事局、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协作,发挥校内实训基础优势,设立2—3个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站,确立我校在相关职业技能鉴定上的主导权,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16.进一步拓展国外合作办学的规模和途径,在现有基础上,与10所境外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开展学历教育、考试和技能考级、短期交流和游学的形式的合作,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建设:
17.巩固和深化“强师工程”建设成果,通过“内培外引”的途径,充实和扩大师资队伍。到“十三五”规划期末,专职教师数量达到200名;兼职教师数量达到200名,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需求。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从政治思想上、专业业务上、工资待遇上关心、扶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资的水平。
18.优化师资职称结构,到“十三五”规划期末,师资队伍具有高校教师资格的比例达95%;研究生学历达90%。专职教师队伍的高级职称(专职)人数占总数15%,其中具有正高职称5名。并形成老中青梯队。兼职教师队伍的高级职称人数达到50名左右。
19.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全面提升双师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型”比例。到“十三五”规划期末,“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下企业兼职和挂职践习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5%。
20.鼓励和支持广大青年教师积极申报课题项目,撰写科研论文,提高科研能力和质量。“十三五”期间,我校教师科研论文的SCI、EI、CSSCI情况有新的突破。
实训室和实践教学建设:
21.依托校内实训综合大楼的建设,新建“会计财税一体化实训中心”、“报关与国际货运综合实训中心”、“电子商务综合实训中心”、“3D影像实训中心”、“护理实训中心(含老年、康复、助产等)”、“金融实训中心”、“航空服务实训中心”等一批高仿真专业实训中心,进一步改善校内实训条件,优化实训环境布局。
22.努力提高专业实训室的利用率和实训功能,建设5—6个市级一流的实训中心,达到设备一流、管理一流、实训模式一流、实训效果一流,在本市同类型高职院校中发挥标杆性示范作用。
23.搞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校中厂”在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以资源为纽带吸引企业进驻,校企共建3—4个“校中厂”,使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达到30%,促进校内生产环境再造和校园形态的优化。
24.加强实训室管理,建立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实训室管理员队伍。有条件的院系成立相关行业专家指导队伍,用以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训室管理工作。
(二)校园文化建设
25.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发展软实力的战略举措,努力培育和打造以“和谐、包容、求实、创新”为内核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东海校园文化,提升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26.发展和完善“东海讲坛”,通过“东海讲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和凝聚全校师生的思想认识。提倡一种精神:把东海作为一份事业;鼓励一种风格:把东海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支持一种行为:不断进取,不断进修。
27.建设一流学生发展中心,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发展中心”由“学习天地”、“健身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几部分组成,为学生素质拓展、体质锻炼和心理咨询等创造条件。
28.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引进高雅文化,提升广大师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每月有一次大型主题活动。实行校园文化教育“一院一系一品牌”活动,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东海特色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29.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组建8—10个质量高、有特色的学生社团;建立“艺术中心”,成立一支学生乐团和一支学生合唱团,为活动开展创设条件;开设多种文艺班,满足广大学生的文娱兴趣爱好。
30.完成学生公寓(第十一、十二宿舍)的建设及第二公共浴室建设,总面积约15000m2,造价5000万元。可供1200名学生和60名教师入住,使第一至四宿舍(北区)全部住女生,第五至十一宿舍(南区)全部住男生,使学生宿舍床位数增至5500左右。
31.完成实训大楼(40000m2、9层)建设,总造价1.5亿元人民币,采用贷款、自筹和政府支持三方面解决经费。以裙楼作为图书馆,正楼安排机电、护理、经管、商贸、金融和航空的综合实训中心,教一楼、教二楼分列为数媒和艺术学院使用。
32.有条件、有必要的时候,建设国际教育学院,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国际课程和校际联合培养,建设面积为15000m2。
33.校园整体规划,完成室外操场重建,体育馆大修,教一、二楼改造,校园绿化整体建设,把东海学院建成有人文气息、有艺术氛围的花园学校。
34. 建设智能型、节约型校园。完成水、电智能、节能平台;改造学校的上、下水管网,提高学校电网容量。
一、保障机制
1.巩固和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高董事会决策能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两级管理体制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发挥校党委的政治监督保障作用。从组织和制度上确保“十三五”规划的实施。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以东海为家,把个体发展与东海发展相向而行;坚持高职教育理念和改革创新理念。为“十三五”规划实施奠定思想基础。
3.运用激励机制,逐步提高教职工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大力表彰和奖励为学校发展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职工。鼓励全校教工立足本职,自觉为实现学校“十三五”规划而努力奋斗。建立目标责任制,进行绩效考核,对规划实施进行动态化管理。
4.学校自主投入和争取政府资金扶持相结合,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确保“十三五”规划实施的财力支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一支笔、一本帐、一个系统管理。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议事决策规则,确保资金使用流动的规范和安全。
5.坚持和完善信息公开化,定期向学校“工代会”和“教代会”报告规划执行情况。通过校园网向师生员工、社会发布学校建设和发展等相关信息。
二、实施步骤
1.2015年底,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并上报市教委。
2.2016—2018年,完成院、系调整重组工作,组建5—6个二级学院;完成专业设置调整工作,专业数量精简至25个以内,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3.2016—2020年,在现有基础上,建设3—5个上海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和一流专业。
4.2016—2020年,每年引进15—20名专职教师,其中8—10名为“双师型”教师;每年聘任企业兼职教师10—15名,其中5—7名具有高级技能职称。
5.2016—2020年,每年建设2—3个高仿真实训室;建立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或“厂中校”。
6.2016—2020年,每年建设3—5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市级精品课程;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7.2016—2018年,完成一幢实训综合大楼(4万平方米)建设任务;完成两幢学生宿舍楼(共1.5万平方米)建设任务。学校建筑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
8.2016—2020年,依届申报上海市文明单位,在2020年申报全国市级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