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紧贴行业的转型升级,根据企业岗位变化的需求,整合本院校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特色,在学校“十三五”规划统领下做好布局。专业建设的内涵包括专业结构布局、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它直接关系到学校一段时间的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此,对我校“十三五”期间的专业建设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我校专业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切合行业发展,优化结构布局;突出优势特色,打造品牌专业;改革培养模式,强化技能训练;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办学效益。
——切合行业发展,优化结构布局。要根据行业转型升级、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各专业的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及招生就业情况,对我校现有专业进行科学调整、优化设置。
——突出优势特色,打造品牌专业。以核心专业为基础,相关专业组建专业群,打造品牌专业,辐射品牌优势专业群,进而使其在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有更大的影响。
——改革培养模式,强化技能训练。要强化“品质+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三全”育人、坚持立德树人;贯穿“课证赛一体”于教学过程,加强学生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适应各行各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办学效益。通过专业建设全面提高专业水平,确保人才质量。以质量促发展,以水平保规模,以期取得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个新台阶。
二、建设目标与任务
(一)根据上海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校的院系设置和“一体两翼”的专业结构,学校专业总数保持在20个左右。
(二)加大对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具有发展前景和符合民生需求专业(例如电子商务、老年护理等)的建设力度。
(三)以特色专业为主体,选择3—5个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建成上海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乃至一流专业。实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推动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规范语言文字工作。
(四)完成第三期优质课程建设任务,巩固“双百工程”课程建设成果,实现预期建设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建设13—15门校级精品课程,使校级精品课程数量增加至60门左右;培育和建设8—10门市级精品课程,使学校市级精品课程数量达到15—17门。同时,力争实现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五)在现有基础上,培育和打造4—5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和2—3位市级教学名师;争取获得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2项。力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零的突破。
(六)依托上海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根据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校的院、系布局,通过整合,使二级学院规模保持在5—6个,提高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使用的有效性。
(七)按照上海市教委“中职-专科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人才贯通培养的总体思路,与10所中职校、5所本科院校合作,实现中高本全面立交贯通,进入市教委开展应用型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试点的行列。有序推行“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八)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对接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构建具有特色的、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为主导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使技能教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九)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获证率,全校的中高级技能证书获证率达到80%以上。有条件的专业组织学生报考符合国际标准的技能证书。扩大“双证融通”专业数量,增加2—3个高职“双证融通”专业建设试点。
(十)完成会计专业“市级一流专业”和影视动画专业“基于移动终端的影视创作产教研协同基地”项目建设任务,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创新学校产教研一体化的教学格局。
(十一)校企深度合作,遴选6—10个高层次(集团)企业成为合作伙伴。学校层面建立“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十二)加强与市人事局、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协作,发挥校内实训基础优势,设立2—3个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站,确立我校在相关职业技能鉴定上的主导权,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十三)进一步拓展国外合作办学的规模和途径,在现有基础上,与10所境外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开展学历教育、考试和技能考级、短期交流和游学的形式的合作,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建设:
(十四)巩固和深化“强师工程”建设成果,通过“内培外引”的途径,充实和扩大师资队伍。到“十三五”规划期末,专职教师数量达到200名;兼职教师数量达到200名,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需求。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从政治思想上、专业业务上、工资待遇上关心、扶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资的水平。
(十五)优化师资职称结构,到“十三五”规划期末,师资队伍具有高校教师资格的比例达95%;研究生学历达90%。专职教师队伍的高级职称(专职)人数占总数15%,其中具有正高职称5名。并形成老中青梯队。兼职教师队伍的高级职称人数达到50名左右。
(十六)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全面提升双师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型”比例。到“十三五”规划期末,“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下企业兼职和挂职践习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5%。
(十七)鼓励和支持广大青年教师积极申报课题项目,撰写科研论文,提高科研能力和质量。“十三五”期间,我校教师科研论文的SCI、EI、CSSCI情况有新的突破。
(十八)依托校内实训综合大楼的建设,新建“会计财税一体化实训中心”、“报关与国际货运综合实训中心”、“电子商务综合实训中心”、“3D影像实训中心”、“护理实训中心(含老年、康复、助产等)”、“金融实训中心”、“航空服务实训中心”等一批高仿真专业实训中心,进一步改善校内实训条件,优化实训环境布局。
(十九)努力提高专业实训室的利用率和实训功能,建设5—6个市级一流的实训中心,达到设备一流、管理一流、实训模式一流、实训效果一流,在本市同类型高职院校中发挥标杆性示范作用。
(二十)搞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校中厂”在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以资源为纽带吸引企业进驻,校企共建3—4个“校中厂”,使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达到30%,促进校内生产环境再造和校园形态的优化。
(二十一)加强实训室管理,建立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实训室管理员队伍。有条件的院系成立相关行业专家指导队伍,用以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训室管理工作。
三、保障措施
1.成立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组织和指导全校的专业建设。
2.建立专业建设协调机制,由教务处牵头会同人事处、财务处、后保处等职能部门,协调专业建设的相关事宜。提高办事效率,加快专业建设进度。
3.加大经费投入,每年以500万元的基数投入专业建设,并逐年增加。
4.制定专业建设的考核和奖励制度。确定建设周期,实施中期检查和周期考核。对于在建设周期内完成建设任务好的给予奖励,没有按计划完成或达不到要求的要限期完成或整改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