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十三五”发展规划—专业建设
(2018年修订)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上海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精神,为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助力上海市“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把东海学院办成一所国内知名、在同类院校中发挥引领和标杆作用的示范性民办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职教为灵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和依托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驱动教育综合改革,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方略
1.依托上海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优化“一体两翼”专业格局,以专业建设引领学校全方位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发展能力。
2.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拓展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途径,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力量参与办学,实现学校办学资金筹措渠道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3.进一步巩固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产教深度融合”,有序推行“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新型培养模式;扩大“中高职贯通”规模,推进上海市一流专业建设,通过实施和扩大“高本贯通”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的规模和途径。
4.进一步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启动“东海智慧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助力我市高校实现信息技术驱动的教育综合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管理创新、“教与学”模式创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三、建设目标
探索和践行新时代职业教育、智慧教育的理念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强化校企合作的纽带,引领上海高职教育的潮流。以上海市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契机,到“十三五”规划期末,学校建设成为上海市“融职业教育和高层次职业培训于一体、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职业教育品牌院校,称为上海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上海高职教育的一个样板。
四、主要任务
(一)专业和课程建设
1.根据上海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校的院系设置和“一体两翼”的专业结构,学校专业总数保持在20个左右。加大对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具有发展前景和符合民生需求专业(例如学前教育、老年护理、大数据等)的建设力度;以特色专业为主体,选择3—5个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建成上海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乃至一流专业。实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推动学生创业创新教育。
2.完成第三期优质课程建设任务,巩固“双百工程”课程建设成果,实现预期建设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建设13—15门校级精品课程,使校级精品课程数量增加至60门左右;培育和建设8—10门市级精品课程,使学校市级精品课程数量达到15—17门。同时,力争实现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3.切实提升校课程电子资源库的整合度和利用率,大力推进网课/微课/在线开放课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建设8-10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力争实现我校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零的突破。
4.在现有基础上,培育和打造4—5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和2—3位市级教学名师;争取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4—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
(二)教育和教学改革
1.依托上海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根据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校的院、系布局,通过整合,使二级学院规模保持在5—6个,提高教学资源配置有效性。
2.按照上海市教委“中职-专科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人才贯通培养的总体思路,与10所中职校、5所本科院校合作,实现中高本全面立交贯通,进入市教委开展应用型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试点的行列。有序推行“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对接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构建具有特色的、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为主导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使技能教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4.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获证率,全校的中高级技能证书获证率达到80%以上。有条件的专业组织学生报考符合国际标准的技能证书。扩大“双证融通”专业数量,增加2—3个高职“双证融通”专业建设试点。
5.完成会计专业“市级一流专业”和影视动画专业“基于移动终端的影视创作产教研协同基地”项目建设任务,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创新学校产教研一体化的教学格局。
6.校企深度合作,遴选6—10个高层次(集团)企业成为合作伙伴。学校层面建立“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7.加强与市人事局、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协作,发挥校内实训基础优势,设立2—3个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站,确立我校在相关职业技能鉴定上的主导权,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8.进一步拓展国外合作办学的规模和途径,在现有基础上,与10所境外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开展学历教育、考试和技能考级、短期交流和游学的形式的合作,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9.以“智慧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启动并实施“东海智慧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大胆探索教学手段信息化改革,大力推进“智慧课堂”建设,实现基于学习工具的课程过程性考核覆盖50%以上课程,争取建设1-2间智慧教室。
(三)实训室和实践教学建设
1.依托校内实训综合大楼的建设,新建“会计财税一体化实训中心”、“报关与国际货运综合实训中心”、“电子商务综合实训中心”、“3D影像实训中心”、“护理实训中心(含老年、康复、助产等)”、“金融实训中心”、“航空服务实训中心”等一批高仿真专业实训中心,进一步改善校内实训条件,优化实训环境布局。
2.努力提高专业实训室的利用率和实训功能,建设5—6个市级一流的实训中心,达到设备一流、管理一流、实训模式一流、实训效果一流,在本市同类型高职院校中发挥标杆示范作用。
3.搞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校中厂”在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以资源为纽带吸引企业进驻,校企共建3—4个“校中厂”,使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达到30%,促进校内生产环境再造和校园形态的优化。
4.加强实训室管理,建立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实训室管理员队伍。有条件的院系成立相关行业专家指导队伍,用以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训室管理工作。
5. 坚持开展毕业综合实践教学及其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工作,实现全专业(除护理专业)的全校覆盖。
五、实施步骤
1.2019—2020年,完成院、系调整再次重组工作;完成专业设置调整工作,专业数量精简至25个以内,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2018—2020年,在现有基础上,建设2—3个上海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和一流专业。
3.2018—2020年,每年建设1—2个高仿真实训室;建立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或“厂中校”。
4.2018—2020年,每年建设3—5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市级精品课程;每年建设20门左右网课/微课/在线开放课;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零的突破。
5. 2019—2020年,建设1-2间智慧教室,实现智慧课堂覆盖50%以上课程。
教务处
2018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