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就业工作计划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9-16浏览次数:40

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办发[2013]35号《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因此,就业是学校最大的“民生工程”,是民生之基,是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最终体现,更事关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根本。

本学年我们就业工作要构筑起“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内涵;以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提升就业能力为保障”的毕业生就业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基本情况:

我校2014届共有毕业生1535人,其中非上海生源923人,占60.13%,非上海生源612人,占39.87%,基本覆盖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随着非上海生源比例提高,就业稳定性和管理也将面临新的考验:如2014届新疆籍(含民族班)学生有52人(占全校人数3.39%),对这些学生的就业管理就不能沿用“走访”、“家庭联系”、“用人单位沟通”等方式,给我们就业工作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理念和挑战

 

 

二、具体措施:

(一)强化保障机制

1.切实做好毕业生生源信息统计核实工作,确保毕业生生源信息准确无误。毕业生生源信息是每位毕业生就业派遣的重要依据,是不能够有错、漏的,否则将影响学生的就业和派遣。只有将生源信息准确无误的核对好,上交学生事务中心数据库,才能切实保证毕业生的后续派遣等工作不出问题。

2.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情况摸底工作。在《就业信息服务网》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的同时,要求辅导员加强与学生或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充分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推荐与扶助工作;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专升本情况,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地帮助学生就业或继续深造;与挂科多门或不能正常毕业学生谈话,帮助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抓住毕业前的机会,力争正常毕业。

3.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并做好重点推荐工作。

4.完善学校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和辅导员考核制度,做好就业信息发布工作。建议各院系利用专业(班级)QQ群、飞信、电话等手段向毕业生及时发送就业信息,使他们在第一时间知晓招聘单位信息,指导相关学生做好应聘准备,做好就业推荐工作,珍惜每一个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的机会。

5.完善制度,整合资源,全员参与。努力构建从院系领导到专业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发动全院教职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推荐学生就业。学生干部在自己就业的同时,要积极帮助其他同学就业,为同学提供各方面的就业信息。

6.建立后续跟踪机制。在就业工作全面铺开之后,要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工作,随时掌握2014届毕业生就业的最新情况。就业指导中心对各院系上报的数据应及时审核并加以分析:有经验要推广,有问题想对策,全面提升我校就业工作的水平。

(二)认真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1.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从大一入学开始,系统地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校社科部联合,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举办系列职业规划活动和竞赛等,树立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2.积极开展“毕业生职前教育”活动。通过班会、年级大会、毕业生座谈会、邀请专家或校友进行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国内就业形势与压力,积极开展求职技巧、职业技能的培训与指导,使学生对求职礼仪、求职书撰写、面试技巧、职业技能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转变观念,调整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3.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核心模范作用,确保毕业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就业安全,谨防就业陷阱;

4.坚持就业工作与鼓励学生升学等相结合,根据学生自身不同情况,鼓励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动员、学生报考“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和应征入伍,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三)积极开拓、落实就业市场

1、开设“厂中校”、“校中厂”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从我校专业实际出发,在本学年拟机电学院、经管学院为试点,以专业为基础,以实践基地为依托,积极组织学生对口的工作岗位实习、就业。

2.加强对外联系,拓展就业市场。进一步完善用人单位数据库,及时更新用人单位数据;做好就业市场调研、毕业生质量跟踪,对适合我校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地区、行业和重点单位进行回访努力巩固和拓展就业市场。

3.根据往届毕业生对大型国企如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发电机厂、上海铁路局等岗位的兴趣程度,加强与支点等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联系,开拓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分公司等符合我院各专业毕业生心理需求特点的就业市场,创造就业新的增长点。

三、创新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

1.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创新就业观念。商贸学院是我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摇篮,该学院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全程指导为创新我校就业工作思路,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拟在商贸学院为试点,建立一到两到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建立从大一到大三紧密衔接的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涵盖全院各专业和各年级,逐步催生融教学、实习、就业等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实体,形成“我的就业我做主”创业氛围,不断创新学生的就业观念。

2.与团委、心理咨询等联手,创新就业服务方式。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事关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事关学生的前途与未来,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核心竞争力含硬能力和软能力,硬能力是职场上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如上岗证等;软能力则和人的情商有关,是人格特质、社交礼仪、语言沟通能力、个人习惯的综合体现。当今“90后”在步入职场不满意便“跳槽”是较为普遍的选择。学生的理由是:单位领导“不识才”,没有把自己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同事们没“没水平”,无法沟通也就无法融入集体,“职业热忱”降到冰点。为此,就业指导中心拟与团委、心理咨询中心联手,在校以团队活动、讲座、个别辅导等方式,提高毕业生的软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严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每一位就业工作者都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学生、家长的重托,应该将爱心和关心融入就业工作,将就业工程当成一项爱的工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体面就业”的理念为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学以致用报效社会,从而改变他们一生幸福、成就毕业生为事业的强者。

            学生工作部 就业指导中心

                                                   二〇一三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