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十四五”发展和建设规划(2021—2025)
(草案)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为进一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 20 条”)、《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
《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
(“职教师资 12 条”)《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上海职教三年行动计划》、《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5-2030》,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内涵发展,把东海学院办成一所上海一流、国内知名的示范性民办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三五”建设回顾
2015 年 10 月,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上海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学校制定并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总体发展目标:到“十三五”规划期末,学校建设成为上海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上海高职教育的一个样板。
《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具体任务涵盖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
共计 34 项。自 2016 年 1 月正式启动,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
《规划》得到了顺利而有效地实施,总体完成率达到 99%。
一、探索实践现代大学制度,治理结构逐步完善
加强学校体制机制建设,董事会决策、校长管理、党委监督的领导体制得到巩固,两级管理体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规章制度基本覆盖学校运行的各个方面并得到执行。2018 年,学校通过上海市依法治校达标验收。
二、专业结构趋于合理,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明显
密切跟踪上海经济发展特点结合东海实际,贯彻落实“一体两翼”战略决策,成功调整符合上海经济发展趋势的专业设置至
20 个,2019 年招生专业(方向)23 个。专业调整得到考生认可,
2019 年,在校生规模达到 6300 人。
“十三五”期间,会计专业成为上海市高职校一流专业,获得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4 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 个,上
海市教学成果奖 3 个,实现了国家级教学奖的零的突破。
三、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双升
“十三五”期间,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专职教师数达到
179 名,其中研究生学历数达 95%;高级职称(专职)数达 18.42%
新增上海市优秀教学团队 5 个,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取得成效
实施和推行联合订单、现代学徒制、1+X 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报关专业批准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并顺利通过评估。
已与 6 所中职校建立了中高贯通项目,与杉达、建桥、天华实现 3 个高本贯通项目。设立机电学院 AHK 考培中心、传媒学院渲染技术培训中心。
五、基础建设成绩突出,为新一轮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专业实训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实训条件。新建 3 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正式交付使用,完成学生宿舍楼 2 栋
12000 平方米,完成上、下水管网及电网改造。
第二部分 “十四五”发展和建设规划一、规划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和新要求。
上海谋篇布局 2040,建成“5 个中心”、打造“4 个品牌”, 向全球卓越城市迈进,将对各级各类人才提出旺盛的需求,对学校的创新发展和持续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经过“十三五”的建设,东海学院校园建设已经形成规模, 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全日制学生规模达到了 6300 人,达到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平均水平。在内涵建设
方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创新团队、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学生在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屡屡获奖,在全国和上海高职学校中显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全国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取得,开创了东海历史的新的一页, 迈出了从上海走向全国的扎实一步。东海以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创下连年新高的就业率。毕业生在抗疫战斗中的卓越表现,体现了东海“立德树人”取得的明显成效。东海学院从外延、内涵交融发展阶段正在向内涵发展阶段转型,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高等学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发展正经历着重大的发展转折。
《民促法》修订完成,民办高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职业教育正式定义为类型教育,各级政府为职业教育实现类型教学定位设计了实施路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1+X”、
“双高”建设等项目接连推出,标志着以技能培养为特点的职业教育正在完成质的蜕变。
尽管东海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阻碍内涵发展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发展定位、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并形成共识,二是员工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频率尚未形成共振,三是员工数量、质量以及结构不合理问题同时存在,四是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存在,五是要进一步提升学校发展的协同水平和能力。
要适应新时代高职发展的新形势,东海人必须寻求新的发展
理念、新的发展目标、新的发展道路。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引,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坚持就业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服务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文化,坚持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坚持员工和学校协调发展。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道路,努力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社会责任。
三、战略目标
至“十四五”末,要把东海办成一所办学规模基本稳定、“精、特、强”办学特色基本形成、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公共服务类专业一体更加壮大、艺术设计类专业、现代制造专业两翼更加丰满、上海一流、全国闻名的民办高职院校。成为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强势存在。
四、主要任务
(一)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人才培养工作要适应上海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加强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一批职业教育特征鲜明、行业认可度高的高水平高职专业。
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达到 7000 人左右,专业数稳定在 25 个左右,优化公共服务类专业布局,提高创意类专业特色发展水
平,注重经济管理类、先进制造类专业在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探索转型发展。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基本建成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具有东海特色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以质量目标、质量过程和质量反馈为主循环,各质量环节 PDCA 循环为辅循环的保障体系,完善、制定相应的常态化机制,逐步完善质量信息系统,保证各质量循环的有效运行。
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和水平
跟踪上海产业发展趋势,掌握人才需求特点和内涵,把握学校发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参照专业人才国际化标准,结合信息化技术发展,精心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指导下,科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结构科学、逻辑合理的课程体系,配置相应的教育教学环节。
形成制度化、层级化专业建设常态。校内专业建设以竞争性立项建设为主要形式。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专业,学校鼓励和支持参与竞争上海市和全国性的专业建设项目。上海市及以上的专业建设项目在“十四五”期间要增加 5-10个。
大力推进专业群建设。转变教育思想,努力实现高职教育人本性和工具性的有机复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建立常态化校级课程建设制度,特别要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十四五”期间,各专业核心课程至少要达到校级重点课程水平。校级重点课程建设中达到较高水平的可以被认定为校级精品课程,学校加大支持力度,培育上海市级共享在线精品课程。到“十四五”末,上海市级共享在线精品课程增加 5-8门并争取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突破。
推进特色和精品教材建设
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贯通专业标准制订相配合,探索编著具有特色的专业教材。到“十四五”末,正式出版高水平特色、“十四五”规划教材 8-10部。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根据校内教学和社会培训的要求,提升实训室服务教学和社会的能级,各专业在满足校内实训条件的基础上,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和技术支持。
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进产业学院和产教研协同基地建设,新建 2-3个产业学院或产教研协同基地。发挥产业学院、产教研协同基地在学生岗位技能培养、企业文化认知、劳动素质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把产业学院、产教研协同基地作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为教师科研能力、服务社会能力提升提供支持。
做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好校外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使之熟悉专业学生培养要求,掌握必要的指导方法。完善各专业校
外实训教学、考核标准,明确校外实训在素质、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要求,落实相应实训环节。加强校外实训的管理能力建设, 扎实提高校外实训质量。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各专业要根据专业特点, 选择“订单式”、“现代学徒制”、“1+X”、“三明治”等培养模式或创新“东海”培养模式。
积极发展中高贯通、高本贯通等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增加5-8个中高贯通专业,增加高本贯通专业 3-5个。积极参与贯通
培养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的建设。争取 2-3个贯通专业标准制订的主导权,增强东海在专业建设中的话语地位。
(二)开启科学研究新的征程
发展以教育教学研究为重点的创新性研究。要重点关注高职类型特色、高职多元办学、高职内涵建设、高职制度标准、高职提质增效、民办发展规律、高职专业建设规律等领域,并取得丰硕成果。
鼓励以服务企业的应用性项目开发研究。要充分利用产教融合、产业学院、企业合作、企业践习的机会,发现并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学校支持各类专利创新和申报。学校鼓励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教师开展特色、个性化的科学研究。要充分利用教师已有的研究背景和合作渠道,持续开展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为个人和团队科研能力的提升积累基础。
建立科研激励制度。对在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学科研究等方面取得成果的教师和团队实施重奖。
组建科研管理机构、提供科研管理服务,开拓科研服务渠道。到“十四五”末,我校师生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
量达到 100篇,申请专利或著作权 100项,进校的科技服务和
科研经费达到 100万。
(三)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大力开展以培训为主的社会服务。要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开展以职业能力培训为主的社会服务项目。“十四五”期间, 全校职业能力培训量要达到 1000人次/年。
根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提供高层次学历教育和职业能力培训服务。
以产业学院、产教研协同基地等形式,开展职业培训和产品研发。
开展智力援疆、智力扶贫,为欠发达地区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东海方案、东海道路、东海力量,在智力扶贫中实现东海形象。
(四)提高能力、优化结构,建设支撑学校发展的人才队伍
推进以“三定”(定编、定岗、定责)为核心的人事改革。以生师比为基础确定教职工总量,根据学校发展和提质增效要
求,科学设置管理机构、管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实行择优上岗。调整员工结构,实现专任、专职和兼职员工的合理组成。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优化师资队伍职称结构,逐步形成结构合理、能力突出、忠诚担当的师资队伍。
搭建员工发展平台,全面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强化各类员工国内外进修和培训、企业挂职和践习制度,畅通能力提升、学术交流、成果发布通道,为员工成长提供助力,形成员工成长的良好环境。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分配和激励制度。建立绩效目标和考核、绩效和分配挂钩制度。建立表彰青年教师成长、岗位工作尽职创新、终身奉献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等各类先进人物和团队的学校荣誉体系。
(五)建设东海“三强”校园文化
实施以“工匠精神”引领的“强心、强身、强技”东海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三圈三全十育人”理念,实施“思政课程创优行动计划”、“课程思政提升行动计划”、“立德修身行动计划”、“暖心筑梦行动计划”,打造志愿服务文化品牌,培育具备“忠诚、担当、爱党、爱国”精神的东海师生员工群体。
开展东海特色“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培育计划,形成三年不断线劳动教育体系;实施“强健身体”计划,构建特色体育育
人体系,形成“班班有球队、月月有赛事”的丰富多彩的东海体育文化,强健学生身心;实施“品牌社团”扶持计划,依托学生发展中心,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中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创新创业、文学艺术学生社团。
持续优化、提升“课-证-赛”为特点的技能提升计划,创新技能培养模式,搭建技能提升平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六)完善以现代大学制度为核心的治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巩固董事会决策职能、校长管理职能、党委监督职能的领导和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邀请业内专家成立东海学院改革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为学校的发展战略、发展路径提供专家意见;为员工把握高职、民办高校发展动态提供智力支持。构建校内专项工作委员会体系,发挥专项工作委员会在学校相关工作中的决策咨询作用,为学校工作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奠定基础。
发挥教代会和工代会“双代会”在学校发展、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民办高校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实现方式。
(七)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
理清教育国际化内涵,首要工作是要在专业标准制定中要对接国际标准,提高标准制定的站位,实现专业教育标准的国际化。
学习借鉴国外、境外职业教育先进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标准和成功经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领域和项目,到“十四五”末,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再增加 1-2个。
加大师生海外交流力度。累计 20%以上的专职教师有海外教学、访学、进修、培训经历。累计 2%以上的毕业生有海外学习实习的经历,实现毕业生境外就业的突破。
(八)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学校信息化工作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急用先建,量力而行”的建设策略,争取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有质的提升。
加强校园网络、数据中心机房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化工作的规划、统筹、服务、监管。建设公共数据平台,整合信息资源,推进数据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提升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发挥信息化在学校管理、校情分析、决策支持中的作用,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教学、管理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加强网络技术防范,完成二级等保,确保信息安全。
(九)围绕立德树人,创建文明校园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活动, 着力提升师生员工文明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争创上海市文明校园。
构建学校统筹规划、部门计划落实、师生人人参与的三级文明建设体系。完善学校、部门创建工作两级组织,营造文明创建文化,压实创建工作责任,打造文明创建品牌项目,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格局。建立年度目标制订、创建工作中期检查、年度创建工作绩效评价的常态化文明创建工作机制。
(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
系统规划各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保证各专业校内实验实训条件达到教学要求;创造条件,实现各专业实验实训室的资源共享。瞄准行业前沿,建设具有国内、市内先进水平的实验实训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
“十四五”期间,逐步对老旧学生宿舍进行改造,改善学生住宿条件。
实施校园环境整体建设计划,优化导引系统,统一标识系统, 完善信息发布系统,营造东海文化氛围,以花园单位为目标建设“常年见绿、四季花香”的优美校园环境。
发挥有限教学资源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共享、资源管理、保障服务水平,实现通用教学资源集中统一管理。五、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服务大局,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探索发挥民办高校党委政治保障实现的有效途径。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政治建设、
思想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政治堡垒, 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发挥共产党员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创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规划宣传工作,凝心聚力推动发展
通过有效途径广泛宣传“十四五”规划,帮助员工深刻理解规划内涵,形成广泛共识,凝聚实现规划目标的强大合力。推动规划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奋斗目标,抓好工作任务落实,实现高水平高职院校奋斗目标。
实行学校发展和员工福利同步增长机制,强化责任和贡献在分配中的主导地位,鼓励员工立足岗位、创新发展,自觉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努力奋斗。
(三)制定专项规划,落实分解目标
根据总体规划目标,制定配套的专项规划(学校专项规划和学院发展规划)。把规划总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具体化的分目标, 落实好分步实施计划。学校及二级单位年度工作计划要与总体规划、学校专项规划相协调,建立可操作、可考核的工作指标体系。
(四)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实施
落实专门机构负责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督评价,增强督促检查工作力度。规划年度实施情况应作为各单位各部门年度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整改或调整。
(五)加强统筹协调,保障规划财力
加强规划实施的财力保障,统筹学校和财政资金,优先保障规划重点工作的财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开源节流,拓展经费来源渠道。规范规划专项经费使用,确保经费使用科学高效、合理合规。
2020 年 8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