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学校在匠兴苑学术报告厅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华东理工大学杨苏教授应邀作报告。讲座由党委书记曹蓉蓉主持。校党政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基层党支部书记,马院教师,全体学生辅导员参加学习会。
杨苏以《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为题进行辅导报告。他重点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并指出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和教师能力面临的全新挑战,结合自己长期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案例与成效,提出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方法与途径。他强调,对于课堂理论学习,要努力做到激发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成才。教师的理论讲授应当与学生的社会调研课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理论深刻、实践生动、思想升华”,从而不断提升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实现“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他还分享了自己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心得与感想。
生动的讲解、真实的案例令大家意犹未尽,引发了大家对于思政课教学的思考,博得了大家阵阵热烈的掌声。
教务处副处长杨威副教授表示,杨苏教授的讲座让自己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事“立德树人”工作。今天的思政课程涉及时政、哲学、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外交、国防,教育、产业、金融民生等多学科、多领域、多维度,所以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需要时时学,处处学。要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思政课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方式创新,运用数智技术赋能。才能确保为党育新人,为国育优才,强国建设才能后继有优秀接班人。
马院院长助理施晓玮表示,我们要坚定“思政育人”之心、用好思政“工具”、站好思政“阵地”,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大思政课、课程思政等平台,实现文化赋能思政课,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自强的意识,唤醒学生血脉深处的中华文化精神基因,为其导向,促其成长,不负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
马院教师陈飞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幸运的是我们的学生成长于新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讲好新时代故事,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努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马院教师梁艺馨表示,我特别认同讲座中提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提醒我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感到鼓舞的是,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和投入,以及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发展,让我对讲好思政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充满了信心和动力。讲座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法,也增强了我作为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将致力于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创新教学实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院教师杨瑞庆表示,杨苏教授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我感触良多。教育是民族大计,是党之大计,与我国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相连。作为一名思政一线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思政教育这条生命线。上好每一节课,语言既要有惊涛拍岸,又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堂上要做到,“引导不误导,回答不回避,放开不放任”,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常备常新,将思政的每一堂课都讲活讲透,真正将思政课上成学生们都喜爱的课程,入心入脑入行,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马院教师李楠表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上好思想政治课的使命感,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引导学生浓爱国情、践报国志,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讲好新时代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积极提升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探究式等不同形式的模式探索,丰富实践教学体验感,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杨苏是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曾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现担任上海市委宣传部《东方讲坛》主讲教授、上海市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曾被评为“上海市模范教师、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尤其在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域颇有建树。(通讯员 刘会娟)